秋日的賽場,余暉鍍金,卻掩不住一位老將戰(zhàn)罷后的疲憊。38歲的于漢超,在申花與青島海牛的鏖戰(zhàn)終章,將皮球送入網底,為球隊續(xù)上了爭勝的希望。然而,當他步履沉重地走向通道,手撫大腿后側,額角細密的汗珠無疑是這場對抗強度最真實的注腳。那份寫在臉上的疲憊,與他賽后言語中流露出的堅定,形成了鮮明而動人的對比。
在短暫的喘息間,他談及進球,臉上卻沒有尋常得分手那般張揚的喜悅。他深知,綠茵場上的榮光絕非個人英雄主義的獨舞,而是集體意志的凝聚與勝利的鑄就。那句“進球固然可喜,但助球隊取勝才是根本”的肺腑之言,道出了一個歷經風雨的老將對足球最本質的理解。中超聯(lián)賽,從來都不是溫室里的花朵,每一場都是力量、智慧與韌性的殘酷考驗。他很清楚,申花隊胸懷的目標,沒有捷徑可循,唯有傾盡所有,拼至最后一滴汗水,方能有一線可能。
時間的河流無聲地沖刷著歲月,當提及隊中小將朱辰杰恰逢25歲生日時,于漢超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對過往的追憶。他或許也會在某個瞬間,輕嘆一聲“如果能回到25歲”,但那并非是對流逝青春的嗟嘆,而是一種自我審視的沉淀。畢竟,真正的智者,從不活在假設與如果之中。他更看重的是活在當下,把握住此刻的自我,以他日漸豐厚的經驗與對足球日益深刻的洞察,去扮演好現(xiàn)在這個年齡賦予他的角色。
歲月在球員身上刻下的不僅僅是皺紋,更是對這項運動更深層次的領悟。于漢超坦言,步入職業(yè)生涯的暮年,他對足球的解讀,對比賽節(jié)奏的掌控,以及在場上處理球的方式,都與二十出頭時有著天壤之別。那是一種從身體天賦主導向經驗智慧升華的轉變。然而,萬變不離其宗的是,無論韶華鼎盛抑或老驥伏櫪,將球踢好,展現(xiàn)職業(yè)素養(yǎng),永遠是身為一名球員最核心的價值所在,也是對熱愛最好的回應。
放眼未來,于漢超的目光超越了個人的榮辱,投向了申花,乃至中國足球更廣闊的天地。他深知,足球的薪火相傳,絕非一蹴而就的奇跡,而是一批批年輕球員在磨礪中不斷成長。朱辰杰們,以及那些尚在梯隊中摸爬滾打的希望之星,才是決定中國足球能否騰飛的基石。因此,他呼吁外界,對這些承載著希望的年輕人,應給予更多的包容、理解和鼓勵。競技體育的殘酷性,更需要溫暖的耐心去滋養(yǎng)。
足球的殿堂,從不缺少天賦異稟的流星,但真正能照亮前路的,往往是那些懂得傳承與奉獻的恒星。于漢超的這番話,不僅僅是對申花后輩的殷殷囑托,更是對整個中國足球未來的深沉思考。只有當更多有潛力的球員能夠在寬容的環(huán)境中破繭成蝶,當他們的成長不再是孤獨的旅程,申花這支老牌勁旅才能煥發(fā)新的生機,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,也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質的飛躍。這,是老兵的智慧,也是一個職業(yè)足球人最真摯的期盼。